筑坚强堡垒 树先锋形象 促科学发展
热词排行:龙华 柠条塔 陇县 紫阳 扶风
陕西旗帜网
Sxdjb.com 陕西旗帜网
《芈月传》里的陕西珍宝 陕历博都有原型真身
时间:2016-01-15 08:30:19  来源:陕西传媒网  作者:赵争耀

 年度古装大剧《芈月传》在持续“高烧”中播放完毕,剧中那些极尽奢华且富有想象力的道具和布景让观众眼花缭乱。尤其是那些装点在宫廷中的连枝灯、雁鱼铜灯等各种灯具,金灿灿的熏炉、烤火取暖的铜方炉……

  这些频频在剧中露脸的道具,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都能找到原型真身。各位追剧的粉丝们,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去看一看哦!

  有一件金灿灿的熏炉在《芈月传》剧中频频出镜,青烟袅袅飘出,缭绕炉体,形成了一种山景朦胧,群山灵动的效果,仿佛是传说中的海上“博山”。

  而它的原型,就是珍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的国宝级文物——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通体鎏金,局部鎏银。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龙昂首张口咬住竹柄。竹节形的柄分为五节,节上还刻着竹叶,柄的上端有三条蟠龙将熏炉托起。炉体上部浮雕四条金龙,从波涛中腾出,线条流畅,造型奇妙。从熏炉上的铭文可知,这件熏炉原在未央宫,建元五年(前136年),汉武帝将其赏赐给姐姐阳信长公主及其丈夫卫青。

  在《芈月传》剧中除了这件身份“高贵”的熏炉外,还多次出现另一种熏炉“博山炉”。我国自古就有熏香的习俗,战国时人们就在室内放置各种熏炉,一方面净化环境,另一方面人们认为袅袅香烟就像缥缈仙境。西汉时,封建帝王为了求得长生不老之术,大都信奉方士神仙之说,博山炉就是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产生的,并在汉代广为流行。

  而关于博山炉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熏炉的盖铸成山峦重叠形,博大中蕴含清秀,故谓“博山”。二是因产地得名,博山指现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博山一带(古称“颜神镇”),是我国古代陶瓷、窑器的重要产地。今天我们看到的博山形熏炉就是汉武帝时期才出现的,这同汉武帝信奉道教、向往仙境有关。据《史记》记载,有人告诉汉武帝在蓬莱海中有仙山,也就是博山,在那里能见到神仙。现代人都很清楚,所谓海中仙山实际就是海市蜃楼,但古人尚不知晓海市蜃楼的科学原理,误以为是仙境,一旦遇到这种奇特现象,自然惊奇万分,兴奋异常。汉武帝得知海上仙山的事情后,不仅派人去寻找仙山,还亲自率领百官到今天的山东青州一带,遥望仙山。当他返回都城长安后,依然难舍仙山仙境之情,便下令制造了象征蓬莱仙境的博山炉。很快,这种博山式样的熏炉就传播开来。

  “连枝灯”:除了照明还有浪漫

  夜已深,点燃连枝灯照明。《芈月传》剧中多次出现的道具“连枝灯”,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就能找到一件更有范儿的“绿釉孔雀陶灯”,这件灯形体高大,结构复杂,通身施翠绿色釉,胎质红色。灯自下而上共分三层,因通身有九个灯碗可以同时点燃,所以又称“九连灯”。

  连枝灯又称树形灯,有些专为陪葬制作的连枝灯也被称作冥树灯。它的造型特点就是在灯具的主干上有规律地分层伸出多个灯盏,数目从3个到近30个不等,灯柱顶端通常置一灯盘或顶饰,下有灯座。整个连枝灯的造型,如同枝叶繁茂的大树,点亮时灯火通明,如满树星光摇曳,华美异常。连枝灯的考古实物年代最早的为战国时期,出土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中。这是一件有15支灯盏的铜制灯具,每个枝头均有一个灯盘,主干端盘绕一螭龙,树间有两只小鸟,另有几只上下嬉戏的猿猴,其中两猴引臂悬空,接取树下两个赤膊短衣之人抛给的食物。灯座为三只双身虎承托一圆盘,虎口衔穿圆环,底座上装饰蟠螭纹。铜灯整体造型成熟、稳重、对称,装饰风格活泼富于变化,充满情趣,“使观者的注意力从树下面活跃着的自然界升华到幻想的神话的领域,大大增添了器物装饰中浪漫主义色彩”。

  战国15连枝灯之前,连枝灯应该已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时期。但是直到汉朝,连枝灯才真正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从材质上讲,汉代的连枝灯陶制者最多,其次为铜制,少数铁制。陶制连枝灯经常采用贴塑、堆塑等装饰工艺,通身遍布凤鸟、神兽、人物等,底座常塑造成仙山形状,烟雾缭绕,异兽成群,表现手法与博山炉如出一辙。另外还有一些表现了人间的宴饮娱乐场景。此类连枝灯由于其繁复的装饰,又常被称为百花灯。这些造型精美的连枝灯已不仅仅体现在功效性,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审美的追求,它们不仅承托着古人的技能,也负载了古人的思想和精神,对人类文明来讲都是宝贵的财富。

  雁鱼铜灯:高科技环保“神灯”

  继续说灯,《芈月传》剧中频频露脸的还有一件高科技“神灯”——雁鱼铜灯。

  彩绘雁鱼铜灯可算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明星文物了。这盏彩绘雁鱼铜灯是两千多年前西汉时期的文物,1985年出土于陕西省神木县店塔村。全灯整体造型是鸿雁回首伫立状,雁衔一鱼,鱼身下接灯罩,与置于雁背上的灯盘相接。此灯不仅造型生动,设计精巧,而且装饰华丽。雁体鱼身遍施翠绿彩,又用墨线、红彩分别勾出翎羽、鳞片。雁额顶施红彩为冠,眼圆睁,颈修长,体宽肥,身两侧铸出羽翼,短尾上翘,双足并立,掌有蹼。雁鱼均有生动的表情,表现出了顷刻间鱼被雁捉住的惊慌场面。鸿雁为瑞禽,古代多用于聘礼,而鱼则象征着富裕,雁鱼铜灯寄托了人们追求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

  更让人惊奇的是,灯罩为两片弧形屏板,可左右转动开合,既能挡风,又能调节灯光强度和照明方向。圆形灯盘直壁浅腹,一侧附灯柄,可控制灯盘转动。灯盘、灯罩、雁首颈和鱼以及雁体组成了铜灯的4个主要部分,使用时相互套合,雁颈与雁体为子母口相连,灯罩连接着鱼身和灯盘,盘下有圈足,与雁背上的直壁圈沿以子母口套接。

  “‘环保’是时下的热词,而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古人已设计出了别具匠心的环保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博专家称,汉代的灯具多以动物油脂为燃料,点灯时会有一些没有完全燃烧的炭粒和燃烧后留下的灰烬,随着油面上升的热气流挥发,造成室内烟雾到处弥漫,污染室内空气和环境。而雁鱼铜灯很好地解决了烟雾的问题。鱼腹、雁颈、雁体内部中空,彼此相连。照明时燃烧引起的烟雾,先由鱼形灯罩将烟导入雁颈造型的烟管,再经烟管进入盛水的雁腹,利用水来净化油烟。如此精巧的设计避免了油烟对室内空气的污染,艺术而又环保,与著名的西汉长信宫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将实用功能、优美造型、科学的环保理念有机融合,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铜方炉:取暖炉还是烤肉炉

  雪花飘飘,寒风凛冽。《芈月传》剧中,芈月围坐在炭火通红的铜方炉前,烤火取暖。这种铜方炉外形看上去颇似今天的烤炉,分为上、下两层,上为炉囿炉箅,下层为盘,用来盛灰。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就珍藏着一件西汉“上林荣宫”铜方炉,也是这种形制。据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博专家介绍,1969年出土于延兴门村的“上林荣宫”铜方炉,可以分成上下两层,上下两层皆为平折沿。上为炉,底有长条形空隙为炉,是盛炭火的部分,四角下有短马蹄形足。下层为一铜方盘,以盛炉灰。有趣的是上炉沿上有铭文42字。可以分成两段:第一段“上林荣宫,初元三年受。”这9个字为初元三年(前46)补刻的;第二段“弘农宫铜方炉,广尺,长二尺,下有承灰,重卅六斤。甘露二年,工常造,守属顺临,第二”。为汉宣帝甘露二年(前52年)铸炉时所刻。说明这件方炉原属弘农宫之物,初元三年调至上林苑荣宫使用,这种铭文上器物调用的记载还是首次发现。

  让人疑惑不解的是,铜方炉铭文上提到的弘农宫在史料中并没有记载,上林苑有荣宫的信息也找不到。著名考古学家陈直考证弘农宫在西汉弘农郡。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设置,故址在今天河南省灵宝市东北。弘农郡是中国汉朝至唐朝的一个郡置,其范围历代有一定变化,以西汉为最大,包括今天河南省西部的三门峡市、南阳市西部,以及陕西省东南部的商洛市。由于其地处长安、洛阳之间的黄河南岸,一直是历代军事政治要地。“此方炉的出土,证明在西汉上林苑内还有荣宫一处。”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文博专家研究认为,方炉在延兴村出土,此地又在汉上林苑的范围内,因此,很可能延兴村一带就是汉上林荣宫的遗址。

  铜方炉是燃炭取暖的器具,但也有人认为是古人用来烤肉的炉子。已出土的这类带有镂孔的汉代炉形器数量不是很多,其用途也众说纷纭。实际上,在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中,即已出现用来烧烤肉食的同类器具。河南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中烤肉的画面更是明确地告诉了长条炉的用途。火苗透过箅孔烧烤放置在炉底或炉沿上的肉食,其方法是对原始熟食阶段“烧与烤”的发展。文/图本报记者赵争耀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重点推荐
最近更新
热点信息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时空中国 | 免责声明 | WAP
时空中国策划制作 陕西关注网2021第二版  法律顾问:陕西标典律师事务所 郭雪平主任  陕ICP备15004772号-1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