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坚强堡垒 树先锋形象 促科学发展
热词排行:龙华 柠条塔 陇县 紫阳 扶风
陕西旗帜网
Sxdjb.com 陕西旗帜网
山清水秀风光好 生态富民日子红
时间:2024-07-16 08:23:01  来源:中共西安市委政策研究室  作者:

 

——周至县统筹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启示

  

编者按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周至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不断拓宽“两山”转化实践路径,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为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持续厚植生态底蕴,走好绿色发展之路,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提供了经验借鉴。

 

做法与成效

 

周至,南依秦岭,北濒渭水,襟山带河,建县两千余年,素有“金周至”之美誉,县域面积2974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19个镇、263个行政村,总人口69.9万。近年来,周至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讲政治、守底线、重保护、促发展,在绿水青山间初步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得到干部群众充分认可,荣获2023年度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突出贡献县”和民营经济发展考核优秀等次。

 

(一)在深学细悟笃行中把牢正确方向

b063-315c8885c78d0007ffbd6ac64796873c.jpg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周至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学精髓、悟要义、正方向、纠偏差,始终把扛稳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作为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体现。

 

一是以理论清醒保持政治坚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当干部,首先要了解这个教训,切勿重蹈覆辙,切实做守护秦岭生态的卫士”的谆谆告诫,躬身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全局视野审视自身发展定位,始终确保正确的发展方向。常态化在秦岭违建整治点位对新任领导干部开展党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周至形成生动实践。

 

二是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绝对忠诚。秦岭违建“大教训”深刻警示,讲政治是具体的,关键是要抓落实。作为全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西安市主要水源地(境内黑河水库年均向西安市区供水3.45亿立方米,占全市供水量的56%),“守好大秦岭、护好黑河水”不仅是责任担当、更是政治使命。周至县坚持把抓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淬炼绝对忠诚政治品格的“大熔炉”,以顶格标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底线,认真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和《陕西省秦岭重点保护区 一般保护区产业准入清单》,常态化开展秦岭“五乱”问题整治,2021年以来共办结“五乱”案件1925件。建成“数字秦岭1+N多级网络”,境内30座小水电站整治、7座矿山关停任务圆满完成,真正还秦岭以宁静、和谐、美丽。全面压实“林长制”责任,强力推进生态修复、截污治污、滩面治理等工作,黑河入渭口和4个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Ⅱ类标准,扎实开展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蝉联“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二)在深化为民服务中理清发展思路

dab91513ly4glq4zxkydmj21900u0n08.jpg 

长期以来,周至县因缺乏生态价值有效转化通道,县域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群众不富裕。为此,周至县围绕“群众最关心什么、最突出的短板是什么、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深入开展“大调研、大走访”,紧抓市委、市政府加快推动周至高质量发展机遇,统筹用好省市大力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原则,着力培育本地特色产业,有效破解了“非经济化不能利民、非生态化不能利国”的现实困境。

 

一是壮大优势产业。针对猕猴桃产业大而不强、产业链条延伸拓展不充分等问题,周至县抢抓国家和省级、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系列扶持政策带来的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实施猕猴桃产业“九大提升工程”,投资建设道路、水利、加工、仓储等配套设施,果品加工贮藏能力显著提升。依托先进种植理念、科学管护技术、多渠道销售网络和不断延伸的产业链条,周至猕猴桃越长越好、越销越远。调研中,楼观镇周一村群众说,现在的消费者都讲究“绿色”,咱种猕猴桃也讲究生态,所以客商早早就来“包园”了。而今,丰收的喜悦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通过电商、直播等业态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焕新蝶变。全县猕猴桃综合产值由2021年的52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1亿元,重点果区人均年收入突破19500元,猕猴桃真正成为了“钱景”无限的“金蛋蛋”。

 

二是发展“生态工业”。无工不富、无工不强,但周至南依秦岭、北有渭河,干部群众一度对“生态县”搞工业顾虑重重。为尽快补齐工业短板,周至县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前提下,立足生态优势,抓住与高新区合作共建集贤产业园的难得机遇,着力发展生态工业,积极引进有潜力、有技术、有高附加值的绿色低碳项目,推动形成“生态功能区+经济开发区”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借助苏陕协作平台,在集贤产业园落地“太周创新产业园”,发挥太仓产业引导优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新兴产业落地,有力提升区域创新活力。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动蓝田周至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突出绿色发展导向,加快推进西部智能装备产业园与集贤产业园融合发展。目前集贤产业园入园企业130家,比亚迪乘用车零部件、智能终端等项目建成投产,园区总产值超260亿元,两万群众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在园区带动下,2023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49.7%,全省排名前十,全市排名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8%,全市排名第一;县域工业类园区产值增速269.6%,全市排名第一,“生态工业”加速起势见效。

 

三是培育“新兴产业”。周至山高水长、人杰地灵、物产丰富,遍布秀美奇绝的自然风光,拥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具备农文旅深度融合的天然优势。周至县坚持用全产业链思维谋划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拓展乡村多种功能,多措并举以文带旅、以旅促农,全面推动“生态佳”向“生态+”转变。各镇村结合自身资源禀赋,纷纷开展“化绿出新”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医疗康养等绿色新业态不断落地,中药材、林下养殖等特色农业逐渐打开销路,好山好水引得西安、咸阳、杨凌等地游客络绎不绝。2023年周至县累计接待游客1770.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67.35亿元,村民和游客共同向往的“山水田园梦”在周至逐渐照进现实。

 

(三)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6517647_72abb033-c2a8-40a1-ba70-dd525f30afa1.jpg 

生态保护是红线,民生保障是底线。秦岭北麓周至段共有沿山镇8个、山区镇4个,涉及150个行政村,为了让这些群众真正靠山靠水走好乡村致富路,周至县充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抢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战略机遇,扬“都市型”乡村之长,不断培育和丰富乡村振兴的抓手、支点、动能,积极探索“一纽带五片区”田园经济综合体模式,有效拓宽“两山”转化实践路径,让群众守望的“绿水青山”变成了家门口的“金山银山”。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盘考虑产业发展、村庄布局、生态保护和人文历史,在充分听取群众诉求的基础上,完成全县村庄建设规划,先后投资1.1亿元,提升沿山村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人居环境品质,成功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村26个、美丽村庄57个、花园乡村12个,绘就了各具特色、独具魅力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有序推进农村公路连通工程,推动资源、旅游、产业与群众无缝对接。其中,贯通马召、骆峪、翠峰、竹峪4个镇,长44.6公里的周塬路,在绿水青山间蜿蜒盘旋,不仅成为风光无限、引人入胜的美景路,也成为了人畅其行、物畅其流的致富路,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对村组道路、村内建筑、环境卫生、生态绿化等开展系统性整治提升,每季开展人居环境擂台赛,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长效机制和收运处理体系,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垃圾清理清淤疏浚,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强黑河、渭河沿线生态修复和保护,实施河道绿化美化工程,越来越多的村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调研发现,面貌一新的骆峪镇凭借对口帮扶单位航天基地持续的“真金白银”投入和党员干部帮扶,村镇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清新雅致的乡间民宿越来越多,折射出周至乡村面貌由一步一景向“处处”动人、“一点美”向“全域美”的华丽嬗变。

 

三是培育乡村特色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深入挖掘独特的物产、村落等资源要素,利用“农业+”“旅游+”“生态+”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生态深度融合,打造楼观、马召、骆峪、翠峰、竹峪等5个田园经济片区,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格局,推动“土特产”成为富民增收的“大产业”。如,骆峪镇尚兴村围绕生态、健康两大主题,打造形成了“小而美”的艾草特色产业链,在单纯种植的基础上,建起加工厂,推出艾条、艾柱和艾草足浴包、福袋、枕头等系列产品,带动100余户6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四是夯实人才智力保障。借助省市“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持续推动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在全市率先建立20个科技特派员工作联络站,活跃在田间地头的特派员队伍如点点星火,推动“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农具”推广应用,渐成燎原之势。建立职业农民、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扎实推进“周禾计划”“金周英才”等人才培育计划,探索建立技术人员到乡村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制度,打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最后一公里”。今年3月,在广济镇设立首家“科技小院”,服务高校专家教授及科技特派员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乡村振兴加装了科技引擎。

 

五是打通农村物流体系。为推动特色农产品扩大销路、直达餐桌,加大与淘宝、京东等龙头企业合作力度,着力完善农村冷链仓储、运输、配送网络等物流服务体系,建成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150个,分类分级补齐镇村物流场站短板,全县20个镇街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打通了农产品出村与消费品下乡末梢循环。如,五色骆峪农副产品有限公司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团购方式,帮助农户售卖30多种当地特色农产品,公司仅成立一年就突破400万元营收大关,较好地实现了农户增收和企业发展双赢。

 

六是彰显乡村旅游魅力。为更好呈现周至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积极推出“源来周至·多来多福”等文旅IP,将周至全域作为一个大景区来打造,大力发展融合田园生活、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农耕体验、观光采摘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推动旅游向“全域、全季、全民、全业态、全要素”迈进。全县44条精品旅游线路让周至的“山水画”“田园诗”“秦腔韵”“瓜果香”交相辉映、绽放出迷人光彩,获评“2023最美乡村休闲旅游名县”,位列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前十名。

 

七是促进群众就业增收。为进一步增强联农带农效益,周至县鼓励群众以闲置土地、房屋等资源入股,参与乡村开发建设,推动闲置劳动力就地就业。对建档立卡户中有就业能力的进行摸底造册,精准向比亚迪等企业推送,对达不到用工要求的进行针对性培训、点对点输送。依托苏陕协作平台,与苏州市太仓市在劳务对接、人才交流上展开密切协作,将周至职校学生输送至苏州、太仓进行双元制培训实习。通过出台优惠政策、邀请在外乡友实地参观等方式,吸引在外群众返乡创业,乡村年轻人大量流出、乡村社会功能退化等问题得到显著缓解。2023年沿山群众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651元,较2021年增长23.6%。

 

(四)在久久为功抓落实中提升满意度

7895.jpg 

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一张蓝图,既要抢抓机遇、全力以赴,也要坚守初心、笃定笃行。近年来,周至县把对绿色发展的执着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不断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坚定不移沿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阔步前行,奋力写好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周至篇章。

 

一是凝心聚力谋发展。笃定绿色发展的恒心,坚持不把生态保护作为权宜之计,而是把充分挖掘绿水青山的经济效益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策,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从化解信访难题到守护绿水青山,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到破解现实发展瓶颈,都始终保持工作连续性和政策稳定性,既有大气污染防治、挥发性有机物整治等专项行动,也有河长制、林长制、网格长制等制度办法,还有创建“无废城市”等发展规划和《周至县涉及秦岭生态保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周至县咬定青山不放松,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是一以贯之抓落实。以深化“三个年”活动为契机,从工作机制、干部专业化能力、作风转变上下功夫,先后制定《加强和改进作风建设18条措施》《攻坚克难请战制实施办法》《“一线观察员”制度》等措施,树立鲜明的用人导向,给干事者以舞台、为担当者担当,大力倡导“守正创新、勇毅笃行、有情有义、开放包容”的精气神,引导激励干部争当“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行家里手,干部队伍心齐气顺、风清气正,妄自菲薄、一心“躺平”者越来越少,党员干部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劲头越来越足,为打造有生态、有产业、有文化、有生活的和美周至提供了坚实保障。

 

三是同心同德促和谐。坚持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号召党员干部争当“坚韧不拔、崇文尚礼、奋勇争先、大公无私”的新时代周至人,形成人人爱周至、人人为周至的良好氛围。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建成县、镇两级“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信访调解高效化,检举控告总量、检举控告初信量降幅均居全市第一。坚持抓党建促治理,建成服务型示范村级党组织55个,聘任大中小网格员1345名,打造服务留守老人的“周到老饭桌”64个,乡村善治之路在治陈规陋习、扬文明乡风、解民生之忧中不断走深走实,“金周至”美誉越来越响亮。

 

思考与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周至县跳出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单项选择”,扬长避短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路径,为秦岭沿线区县更好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良性循环提供了有益借鉴与启示。

 

启示一:必须把对党绝对忠诚转化为推动实践的强大动力

 

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离不开生态卫士“时时放心不下”的忠诚守护。周至县自觉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谆谆教诲转化为干好工作的强大动力,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在逶迤群山间镌刻对党忠诚,在奔流河川中涤荡初心使命,不仅为全市全省全国守护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让绿色成为周至高质量发展最亮丽的底色。

 

启示我们:对党绝对忠诚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不断提高站位、拓展视野,自觉为大局计、为长远谋,只争朝夕、真抓实干,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融入血脉、落实到行动上。

 

启示二:必须把抢抓政策机遇作为推动发展的有力抓手

 

风正时济好扬帆。周至县深刻而敏锐地认识到抢抓政策机遇、强化配套落实是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生态转移支付、苏陕协作等各类资金统筹起来为我所用,真正把政策的“含金量”与自身的“含绿量”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转化为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和实施项目建设的具体举措,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

 

启示我们:乡村地区底子薄、基础弱,政策是借势而起的重要机遇,也是突破瓶颈的有力工具。要坚持向内挖潜和向外借力并举,抢抓政策机遇,吃透政策精神,努力寻找政策导向、投资导向与本地发展方向的契合点,围绕短板弱项、关键环节加大项目超前谋划和包装力度,做好对接争取和衔接落实,让政策机遇释放长久红利、发挥多元功能,带动好项目好产业“破土而出”“向新而生”,不断把政策新机遇转化为发展新势能。

 

启示三:必须把做强特色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没有产业的农村,难聚人气,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增收致富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周至县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强县之本、兴县之要,深刻把握镇村资源多样性、差异性特征,因地制宜将区位特点、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特别是农业农村特色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发展竞争力,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依靠产业聚集“人气”,带旺“财气”,有力缩小了“富生态”和“穷经济”之间的强烈反差,促使乡村振兴之路更加行稳致远。

 

启示我们:产业振兴是乡村内生动力的源泉所在,更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要充分学习借鉴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用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善于分析新的市场环境、新的技术条件,用好新的营销手段,让广阔乡村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做精做深做实“土特产”大文章,千方百计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把农产品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让“绿水青山”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

 

启示四:必须把改善民生实效作为服务群众的根本标尺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周至县坚持把满足人民美好绿色生活需要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在农文旅深度融合中有效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新空间,为沿山乡镇群众打造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形成了发展、生态、富民的良好叠加效应。

 

启示我们: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引导党员干部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不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服务群众的硬本领,善于从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中找准切入点,将心比心、用情用力,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和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重点推荐
最近更新
热点信息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时空中国 | 免责声明 | WAP
时空中国策划制作 陕西关注网2021第二版  法律顾问:陕西标典律师事务所 郭雪平主任  陕ICP备15004772号-1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