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无字碑。
每当夜幕降临,演绎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就在华清宫上演。
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博物馆内的八卦亭八角飞檐,绿苔茵茵。
蓝田县辋川镇白家坪村鹿苑寺遗址的这棵银杏树相传为王维栽种,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
行走在渭河两岸,就是行走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历史长河中。这818公里的长河所凝结的渭河文化即关中文化中,留下了多少豪杰的风流过往。
渭河,时而波涛怒吼,如战鼓声声,令多少男儿征战沙场,谱写出金戈铁马的人生传奇。
渭河,时而溢彩流霞,若霓裳翩翩,让多少女性将一方天际渲染得光华耀眼,绚丽了历史的天空。
渭河,时而浅唱低吟,似一曲长歌,使数不尽的文人把家国情怀沉淀为千古绝唱,辉映着时代的光芒。
历史,都是由人民创造并书写的,伟大出自平凡,人民自古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
在渭河柔软的粼粼波光里,我们追寻着历史的印迹,品读中华民族史诗中那斑斓纷呈的华彩篇章。
多少英雄豪杰走过
与黄河、长江相比,渭河并不壮阔。然而千百年来,多少仁人志士在渭河两岸,一个接一个地走过,在渭河见证的时代洪流里,升华着自己的人生,锤炼着民族的意志,塑造着民族的精神。
崇尚英雄的民族才是充满希望的民族,英雄辈出的民族才能生生不息。在遍布历史印迹的渭河岸边,我们随手就可以打捞起一个个历史瞬间,从中感知中华民族的英雄情怀。
宝鸡市南边的苍茫秦岭中,无数的溪流汇聚成河,经过短暂流淌后,投入渭河的怀抱。
伐鱼河就是这样一条河。
3000年前,已是白发苍苍的姜子牙在这条河上垂钓了10年。他的目光如背后的秦岭一样沉稳。10年间,他于山谷之间修炼自己。清明的思想中,一系列的兵家谋略、治国方略已然在胸。
10年等待,蓄意已久。
终于,在某一个清晨,姬昌来到这里。伐鱼河边,纵论天下。姜子牙终于“钓”到了自己向往的人生机遇。
后来,人们为这次求贤行动创作了一个神话般的结尾:姬昌以老迈之躯,为姜子牙拉车800余步,这才有了此后周王朝近800年的荣耀时光。
至今,伐鱼河沿岸还流传着周文王三请姜子牙的故事。人们将河边一块平滑的石头命名为钓鱼台,以纪念这位雄心不老、兼利天下的英雄。
渭河滔滔,将姜子牙送到了命运与时代的交汇点,却把遗憾留给了诸葛亮。
从姜太公垂钓处沿渭河向东约25公里就是宝鸡岐山县的五丈原。五丈原诸葛亮庙博物馆内,诸葛亮的衣冠冢前松柏森森,绿苔茵茵。
公元234年的秋天,54岁的诸葛亮一直站在五丈原上,向东遥望长安,壮志被滔滔渭河阻拦:已经隔河对峙几个月,河水越涨越大,过河进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铁马秋风五丈原。看着渭河奔流不息,诸葛亮心中一筹莫展,涌起时不我与的深深无奈。最终,他败给了时间:由于事必躬亲而积劳成疾。他没跨过渭河,而是在那个秋天,遗恨五丈原上。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斯人已逝,而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写入中华民族的史诗中。
正是这为国献身的家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力前行,书写出中华民族的历史华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公元前119年,奔腾的渭河将霍去病一路送出长安,河水激荡着少年儿郎“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誓言,也倒映着一个帝国崛起的雄心。
渭河北岸咸阳五陵原上,霍去病墓前大气雄浑的石刻屹立千年。命运将霍去病永远定格在了24岁,但他却成了中华少年屹立千年的标志性英雄。
石榴树下女人花
当男人们在渭河岸边掀起惊天巨浪时,中华民族的女人们也不甘示弱。她们如同渭河的朵朵浪花,把自己的光彩也融入时代的光影,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历史不仅骨感,而且丰满。
行走渭河岸边,在历史的百花园里,大唐风姿独具魅力。开放、包容的大唐气度,让唐朝女人更女人,她们恣意挥洒,于千娇百媚中绽放成一朵朵美丽的“石榴花”。
大唐,曾经让一位女性将生命演绎到灿烂的极致。
在咸阳乾县乾陵,武则天已经头枕梁山、脚踏渭河长眠了1000多年。
在这个中国唯一的女皇帝的生命中,有一条改变命运的石榴裙。在人生低谷的4年中,晨钟暮鼓,青灯黄卷,她时时从箱子里翻出那条红色的石榴裙,于寂寞中等待命运的转机。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终于,武则天用一首缠绵悱恻的《如意娘》唤回了自己的爱情,也为大唐的女皇时代奏响了序曲。
一旦机遇降临,武则天就展现出政治家的卓越才能,创造出令无数人折服的成就。
她突破旧格局,使寒门子弟能够走上庙堂。她任用能相名将,对内布政维新,对外开疆拓土。她广开言路,惩治腐败,设置了中国最早的意见箱铜匦,助推政治清明……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间,她延续、创造着大唐新的荣光。
如今,乾陵那六十一蕃臣石雕,还在无声地诉说着大唐的开放与包容。而那通高高耸立的无字碑,不着一字却尽显一代女皇不让须眉的霸气人生。
当渭河岸边的唐长安城逐渐成为当时世界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时,16岁的文成公主却要告别长安,沿着渭河一路向西,走向青藏高原。
那些陪嫁的谷物、桑蚕种子、经典书籍沿途一定时时安慰着她那颗思念故园的心。相传,在迎亲途中,松赞干布突然病倒,文成公主翻阅她带来的医书,用石榴花和石榴树皮治好了松赞干布的病。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
文成公主把自己修炼成了一位出色的“女外交家”,像石榴花一样绽放在雪域高原。两种文化的隔阂消融在她渭水般的柔情中。那些她带去的种子、技术,拉开了两地交流的序幕。
石榴花开红似火,就如大唐一样热烈奔放,亦如爱情灼热绚烂。
渭河岸边,骊山脚下,华清宫内的一棵棵石榴树挂满了果实。据说,这是大唐贵妃杨玉环非常喜爱的一种树,她还喜欢穿绣着石榴花的裙。
石榴树下,《霓裳羽衣曲》响起,杨贵妃的曼妙舞姿,折射着雍容瑰丽的大唐神韵。而舞与曲的结合,也成为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象征,演绎出梨园史上的浪漫一页。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大唐繁华。兴平马嵬坡前,杨贵妃这朵绚丽的盛世之花,最终用生命去偿还了这段爱情。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离世50年后,大诗人白居易完成了《长恨歌》。诗人将自己的爱情悲歌寄托于杨贵妃、唐玄宗,将一份爱而不得写得荡气回肠,摧人心肝。
爱情是人类共同追求的情感体验。今天,每当夜幕降临,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就在华清宫上演,14年来,观者如潮,长盛不衰。透过如幻似真的舞台,人们欣赏着这段摄人心魂的爱情故事,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气象万千的大唐盛世。
在漫长的历史中,唐朝女性空前奔放,她们个性鲜明,燃烧着火一样的热情,在社会各个领域释放着自己的光芒,在以男性为主导的封建社会里,生生地留下了一抹绚丽的石榴红。
吟出中华文学的高峰
在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学宝库中,唐诗如同王者的桂冠,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那是一个诗的国度,也是一方诗人的天堂。
开放的唐朝滋养了诗人们开阔的胸襟,繁华的盛世带给了诗人们无限的想象。仅《全唐诗》中,就有2000多名有名有姓的诗人和近5万首流传至今的诗篇。
以长安为中心,大唐的诗人以诗为媒,将中国文字推向了难以逾越的文学高峰,也将一个诗意的唐朝永久地融入渭河的波浪之中。
沿渭河支流辋川河上行,河边有一棵千年银杏树至今仍枝繁叶茂。据说这是王维亲手栽种的。而他的辋川别业就在银杏树旁。
曾经,他是长安城里“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的翩翩佳公子。
曾经,他在大明宫的殿堂之上描绘着“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景象。
最终,还是辋川的山水收留了王维那颗佛性的通透之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在辋川的银杏树下、竹林深处、秦岭山水间,王维抛开世俗的烦扰,用诗歌为自己营造出一片澄净的天地,也为雄壮浑厚的大唐增添了一缕恬淡空灵,成就了自己“诗佛”的雅号。
同样是徜徉山水间,曾与王维同朝为官的李白,却攀上了一条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奇绝高峰。
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以为迎来一展抱负的好时机。他“仰天大笑出门去”,他高唱“我辈岂是蓬蒿人”。
然而,李白是不甘于只做皇帝的弄臣。“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写尽美人之美,却难舒诗人平生之志。
当李白发现长安没有给他实现政治抱负的机会,便决然离去,重新在山水间寄放自己的绝世才情。
作为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没有因对政治的失望就放弃体验生命的灿烂。他的语言如狂飙的激流,承载自由恢宏的盛唐气象。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无论境遇如何,李白依旧是“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依旧是杜甫眼中的“谪仙人”。
长安,读书人心中的圣地。李白离开长安之后,自认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也来到长安。
西安城南的少陵原下,渭河支流潏河静静地流淌于城市之中。1000多年前,杜甫就曾居住在少陵原。他来长安是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但诗人的报国热忱很快就被现实浇灭。为了生计,他不得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顿,改变了杜甫看世界的眼光。他站在少陵原上,俯瞰着长安城,眼中充满悲伤:一边是曲江池边贵族奢华的春游,一边是咸阳桥头出征战士与亲人的生离死别,大唐的盛世里藏着百姓的冲天哭喊。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困守长安10年直至安史之乱,杜甫看着长安城由盛转衰,由此彻底成长为一名现实主义诗人。从《兵车行》《丽人行》到“三吏”“三别”,他把对民众命运的担忧,对离乱生活的忧愁写入诗中,疾呼于天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凭着这份勇气和担当,杜甫终成一代诗圣。
千年前,大唐诗人们在渭河岸边把诗句汇成另一条河,把豪迈的气质注进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浸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底蕴。
行走渭河,何尝不是一次精神的远行。在渭河818公里的波浪中,我们体验那些惊艳了时光的片段,汲取再次出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