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坚强堡垒 树先锋形象 促科学发展
热词排行:龙华 柠条塔 陇县 紫阳 扶风
离宫之冠 隋唐记忆 麟游九成宫
时间:2021-11-12 08:04:54  来源:  作者:段承甫

 

7a3ad260-14ed-405e-b66b-8c432a0c44ea.jpg.1.jpg 

九成宫景区西海苑一角。

7a3ad260-14ed-405e-b66b-8c432a0c44ea.jpg.1.jpg 

金笔石揽。

7a3ad260-14ed-405e-b66b-8c432a0c44ea.jpg.1.jpg 

九成宫。

7a3ad260-14ed-405e-b66b-8c432a0c44ea.jpg.1.jpg 

航拍九成宫景区。

7a3ad260-14ed-405e-b66b-8c432a0c44ea.jpg.1.jpg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王维诗中胜似仙境的翠微宫即唐九成宫,千余年前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麟游的群山之间,见证了时代的沧桑:魏徵上书、长乐公主下嫁、薛仁贵救驾……这些史料文献记载的历史事件均发生在此地。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千余年的历史云烟已然消逝,如今的唐九成宫已成遗址,那座被誉为“人间第一帖,天下无双铭”的九成宫醴泉铭碑,仍静静竖于九成宫遗址的碑亭中,跨越历史长河,向世人传递着文化的力量、思想的深度。

 

离宫之冠 丝路明珠

 

  九成宫是隋唐两朝的一处皇帝避暑行宫,遗址位于今宝鸡麟游县城内。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隋文帝杨坚选中了“万迭青山但一川”的此地修建避暑离宫,初名“仁寿宫”。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选择避暑离宫时,为爱惜民力,下诏修葺仁寿宫,改名为“九成宫”。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唐高宗李治下令维修九成宫,并更名为“万年宫”,意指颐和万寿,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恢复“九成宫”原名,一直沿用至今。唐末,九成宫毁于山洪。

 

  麟游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魏益寿介绍,九成宫是我国建筑历史上的划时代杰作和里程碑式建筑,由隋代著名建筑大师宇文恺负责设计建造,代表着隋代建筑的最高水平,被世人誉为“离宫之冠”。唐代贤相魏徵在《九成宫醴泉铭》中如此描述九成宫:“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唐代画家李思训的《九成宫纨扇图》与魏徵的碑文相互映衬,向后人展示着九成宫的美轮美奂。

 

  九成宫的建制借鉴了南北朝建筑的特点,整座宫殿因山随势,构思奇巧,独具匠心。除皇帝、后妃、太子居住的内宫外,还建有缭城、禁苑,置有官署、武库、寺观、马牧监等,既利用了高坡地,也扩大了宫城范围和进深。宫城缭墙环绕周围山头而建,相当于外郭城,主宫殿中轴线呈北斗七星状分布。隋大兴城、唐长安城皇城大内的许多建筑都借鉴了九成宫的建筑式样。九成宫集中展现了当时中国建筑的高超水平与精湛技艺,东邻的日本当时在宫殿建筑方面也深受九成宫影响。

 

  隋唐两朝,九成宫以精美绝伦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山水胜景、凉爽宜人的气候环境,吸引了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等多位皇帝在九成宫“每岁避暑,春往冬还”,使九成宫一度成为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和外交中心。

 

  隋文帝杨坚在此地颁布《开皇律》,建立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隋炀帝杨广在此即位;魏徵、房玄龄等人曾在这里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门纳谏、任用贤能,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书写了大唐历史上厚重的一页;唐高宗李治先后8次来到九成宫避暑消夏,写下了著名的《万年宫铭》;隋唐几位皇帝在此先后接见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其中唐永徽五年,唐高宗李治在此就接见了来自中亚曹国、东亚新罗、东南亚林邑以及吐蕃等7个朝觐的使团,展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繁荣盛况。

 

“三绝”古碑 流芳百世

 

  九成宫内最为著名的莫过于世人称道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因魏徵的文辞简洁深刻、立意高远,欧阳询的书法刚劲险峻、结构严谨,加之唐太宗杖导甘泉、朝野欢腾的故事,此碑被誉为“三绝碑”。

 

  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首次率文武百官到九成宫避暑。由于陪驾官员人数众多,且天旱不雨,离宫中的饮水出现短缺,这让唐太宗“圣心怀之不忘”。那年四月,他和文武百官信步来到九成宫西,发现地上一处土壤比其他地方湿润,于是他以龙杖疏导,竟喷涌出一股清泉。泉水清若镜,甘如醴,故名“醴泉”。宫廷中出现醴泉,被认为是祥瑞之兆。唐太宗遂命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铭碑立石,以记其事。

 

  魏徵撰写的《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及其园林建筑的精美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魏徵又以仁寿宫、九成宫同是一座离宫,却产生了隋亡唐兴的两种截然不同局面的历史教训,尖刻地告诫唐太宗“黄屋非贵,天下为忧”,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溢”的谏诤之言。虽然碑铭最初的目的是借清泉喷涌的祥瑞之兆歌颂唐太宗的英明仁德,但碑文却不落歌功颂德、阿谀奉承之窠臼,饱含居高思坠、持满戒溢的治国理念,使这篇宏文最终成为一绝。

 

  九成宫醴泉铭碑由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书丹,书写此文时他已76岁高龄,历练老成的阅历加上炉火纯青的书法技艺,造就了这方流芳百世的千古名碑。此碑楷法精妙,骨气劲峭,法度严谨,笔力险峻,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通篇有行有列、排叠精巧,气韵流转、一气贯成,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里程碑。楷书四大家之一的元代赵孟頫评价道:“清和秀健,古今一人。”明代书画家陈继儒评论:“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

 

历史遗存 价值独特

 

  “今古市朝已变,隋唐楼殿成空。”历史的烟云湮没了九成宫昔日的辉煌,但遭遇水毁的九成宫由于泥沙淤积覆盖,许多宫殿及台榭的基础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如今,九成宫遗址除了具有显著的文化价值,还有着重要的考古学价值和科学价值。

 

  从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九成宫遗址展开全面的考古发掘, 发现其缭城城垣、内皇城城垣、诸多宫殿、亭台楼榭、寺庙、道观及生活设施等众多遗存,包括国宝级文物九成宫醴泉铭碑、国家一级文物万年宫铭碑等。其中,37号大殿遗址的发掘填补了中国建筑史上隋代建筑的空白,入选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4号殿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发现了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隋唐石构殿堂基址,并出土各类遗物标本500余件。4号殿遗址被评为陕西2020年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据九成宫4号殿遗址考古发掘领队李春林介绍,新发掘的4号殿遗址中隋代石构之高大、厚重,保存之完好,所雕刻忍冬纹之典雅、华美,都为以往古代殿堂建筑考古所罕见,反映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石作制度流变,为研究同时期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遗址内出土的石香炉、银簪子、鎏金乳钉等也是研究九成宫的历史内涵和宫廷生活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在这次发掘中,研究人员发现唐代殿基外倒塌堆积中有大量散落的白灰墙皮残块,南侧基台所砌陡板石上黏有3至4层白灰皮,表明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是白灰装饰的。这正与《九成宫醴泉铭》所记载唐太宗为矫正隋室奢华弊政,在建筑上“杂丹墀以沙砾,间粉壁以涂泥”相吻合。

 

  据魏益寿介绍,这次考古发掘意义重大,不仅为研究隋唐时期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也对了解认识九成宫的形制布局、历史沿革和废弃变迁等提供了确切的信息。在4号殿发掘出的“粉壁涂泥”,成为唐太宗以史为鉴、以身作则、厉行节俭、力戒贪奢的历史见证。

 

  近年来,麟游县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加大投入,推进遗址考古发掘、文物修缮维护工作,实施九成宫遗址保护和九成宫历史博物院陈列布展项目,九成宫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世界了解隋唐灿烂文化的重要窗口。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频道推荐
重点推荐
图片推荐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
栏目最新
热点信息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商务合作 | 联系我们 | 时空中国 | 免责声明 | WAP
时空中国策划制作 陕西关注网2021第二版  法律顾问:陕西标典律师事务所 郭雪平主任  陕ICP备15004772号-1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