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赵望云作画。 资料照片
赵望云(1906—1977),现代画家,河北省束鹿县(今辛集市)人。他自幼酷爱绘画,10岁临摹古典小说插图和《芥子园画谱》,19岁结束皮货店学徒生涯,在表兄资助下先后在京华美专和国立北京艺专学画。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下,赵望云开始尝试用国画表现现实和劳动人民的生活。1928年,他结识进步学者王森然,在其主编的《大公报·艺术周刊》上发表中国画改革的文章和画作。同年赵望云在北京与李苦禅等人联合举行画展,画作《疲劳》《风雨下之民众》等引起社会关注。1929年,与李苦禅在北京创办吼虹艺术社,提倡新国画。这以后,赵望云开始创作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尤其是表现农村生活和民间疾苦的作品。
1933年,赵望云应《大公报》邀请作为特约旅行写生记者,为报纸画插图。历时三个多月,他走遍冀南、冀中十多个县写生,真实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贫苦生活,在社会上引起反响,随后画作以《赵望云农村写生集》结集出版。冯玉祥非常喜欢他的作品,特为此画集配诗。1936年,赵望云在南京举办旅行印象画展,结识田汉、徐悲鸿等人。徐悲鸿对其作品大加赞赏,并为后来出版的《赵望云旅行印象画选》题签。
抗日战争时期,赵望云以笔为枪,撰文作画。1938年在冯玉祥资助下,赵望云在武汉、重庆创办《抗战画刊》,并邀请老舍、张乐平、叶浅予等人撰文。此刊关注社会问题、揭露社会黑暗、积极宣传抗日,成为当时抗日爱国最具影响力的刊物之一。
1941年,赵望云结识张大千,临案观摩学习他的作画过程和方法,并欣赏了他收藏的大量古代名作。从此,赵望云开始系统钻研国画传统技法,画作从早期以人物为主的乡间民情,扩展为祖国建设、乡村变革等社会内容。
1942年,赵望云定居西安。此后,西北的崇山峻岭、祁连山的气势、河西的自然风光、哈萨克族的生活风貌都在他的笔下熠熠生辉。1943年初,他携带描绘西北风物的画作在重庆举办“西北旅行画展”。冯玉祥、郭沫若、茅盾、老舍、田汉、阳翰笙、王昆仑等社会名流到场祝贺。郭沫若现场为画展题诗:从兹画史中,长留束鹿赵。画展中,周恩来还购买了一幅《相马图》。
1943年夏,赵望云与关山月夫妇、张振铎一行四人旅行写生,抵达敦煌莫高窟临摹研究古代壁画。此后,赵望云又数次沿丝绸之路西行写生。1946年至1947年,他创办了西北第一份图文杂志《雍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石鲁多次深入西北各地及陕南秦岭林区、三门峡水库工地创作了大量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赵望云担任西北文化部文物处处长,接管敦煌文物所,勘察炳灵寺、麦积山石窟,筹建西北历史博物馆(今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半坡博物馆。1953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西安分会主席,创建西安国画研究会。1955年任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1958年当选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陕西省政协委员。
1961年,赵望云、石鲁、何海霞、李梓盛、康师尧、方济众六人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国画习作展”,引起强烈反响。美术界评价展出作品具有强烈的西北风格和新颖的时代气息,被誉为“长安画派”。赵望云作为长安画派创始人和奠基人之一,开创了中国画的新格局和一个时代的新画风。